文化学者施展在《这一站贵州》第二季里走走看看,聊聊说说,发现了不少有意思的东西,这样沿着各色路线探寻岁月的痕迹,很有种寻宝之旅的趣味。
《这一站贵州》第一季让人眼前一亮,纪录片的镜头沉入贵州明艳飞扬的印记之下,推升出生活在贵州的普通人真实群像。贵州人生活心态的淳朴和简单打动了很多网友,原来这片多彩山水间的人是这样想事情,这样做事情的。这样纯粹的贵州人,大家喜欢。
第二季主打贵州历史,贯穿古今,生生不息。这一站,让我们走进贵州,打开藏着厚重历史的盲盒。
人们的梦中桃园
中国历史起起伏伏,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人们的命运也跟着时代的波涛上下翻腾,或为了讨活生计、或为了远避兵燹,远走他乡的故事时有发生。莽莽万山中的贵州,一直有着和平宁静的生存环境,因此成为吸引离乡人们怀揣希望、携家带口不远千百里相投的新家园之一。
比如,通过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大松山墓群,我们可以窥见两晋至明代的1400余年,黔中地区百姓的生活情况——众多朝代平民墓的几千件墓葬里没有一件铁兵器,无声地证明着这里曾持续了千余年安宁的生活。
人文纪录片《这一站,贵州》(第二季)剧照。
又比如,在南北朝时期,以贵州为目的地,还出现了几次少数民族大迁徙。氐羌民族从西北方向朝贵州迁徙而来,苗瑶民族从东面的武陵山区迁徙而来,百越族的分支骆越族从广西迁徙而来,他们分别在贵州的西北地区以及黔东、黔中、黔东南等地停留居住下来,成为了贵州人新的成员。经过各民族间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社会生活的长期浸润,贵州形成了各民族和谐共生的历史文化。
从两汉、元明到“三线”建设,从“豪民”应募入黔、到“移民就宽乡”、再到“好人好马上三线”,一次又一次的移民潮涌向贵州。大山的庇护和滋养,让来到贵州的“新贵”逐渐把“他乡变故乡”,从此休闲从容、相安无事地生活。这也让贵州从古至今,都展现出了多元丰富、原汁原味的风韵,实锤是无数百姓心中的梦中桃源了。
原来是大通道啊
不少贵州人也以为,贵州自古以来是交通闭塞之地,茶马古道只能稍微辅助群山内外的流通。但事实却是,贵州潜在的路网四通八达,汉代时便有三条通道进入贵州,随着东晋以后我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,长江以南东西向的交通更趋便利和繁荣,贵州也没有“落下”。比如,普安白沙古驿道作为汉代南夷道与宋元茶马古道的组成部分,可以北上四川,南下两广,与南方丝绸之路连接。
到了元明清,国家为了“开边”以及加强对西南疆域的治理,“开一线以通云南”,开辟了一条从湘西经贵州入滇的走廊,涵盖滇湖大道官道及其支线,起点湖南常德、终点云南昆明,取代了四川线路,从云南进入内地节省了两千多里的路程。该走廊与南方丝绸之路组成了战略要道,由其向外,经南亚东南亚,可以触及波斯湾,影响周边各国,辐射当时全球总人口的一半。
云贵高原的交通意义不言而喻,如果它梗阻,就会阻碍周边的交往,如果顺畅,就变身为枢纽,将周边连通起来。西汉灭南越国,就是走了贵州的道。诸葛亮也是先打了南中之战,稳定了蜀汉后方的云贵,才放心北上与曹操争夺中原。历史证明,大西南是我国稳定的大后方,贵州又是这稳定后方的重要构成。在长期演进过程中,贵州人形成了看待世界、看待社会、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、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。稳如磐石也让贵州的文脉得以延续和发展,让贵州的文化得以滋养和升华。
住着可还行
贵州这地儿,特别早的那拨“住客”是三叠纪的鱼龙。2.52亿年前地球大绝灭后,爬行动物迎来发展机会,好几个分支从陆地向海洋进发。贵州一带优越的生存条件推进了生物快速演化,塑造出强健的生命。大约用了800万年的时间,鱼龙从不到一米进化到可以长到九米、十米,崛起成为海洋的霸主。在贵州发现的海生动物化石完整展示了恐龙演化的序列,也显现了恐龙从与西方、欧洲的古地理亲缘性慢慢转变为跟东方、北美的古地理亲缘性。
到了石器时代,因为生态环境比较适合古人类生存,黔西观音洞等数百处古人类遗迹星罗棋布于贵州大地,不少还是各个细分时代的典型代表,甚至与北京周口店等齐名。
贵州传承了长江中下游远古稻作文明根脉的稻作文化,这种稻作农耕方式至少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。在生产中协调互助,稻鱼鸭的农作方式,能够让人与物发挥最大的效能,适应有限的生存环境,这是几千年的农业智慧,也是多彩贵州的稻作文明底色。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,人们从四面八方而来,贵州的自然环境厚馈于放弃故土换取安定的迁徙者们、以及入黔驻军屯田戍边的军士,他们也带来了原住地先进的技术。比如,安顺鲍家屯村的古代驻军运用了安徽修水利的经验,结合天然河道和村寨农田的地形地貌,修建了八道拦河坝,构建梯形灌溉系统,破解了工程性缺水难题,旱涝保收。其回龙坝的迷宫堰技术比欧美要早500年。
除了耕作,贵州人还善加利用山林中的草药,探究自然、治疗疾病,苗医在古代苗族迁徙过程中对保障族人生存繁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
时至今日,这里的人们可以享受悠悠生活,可以纵情真山真水,可以领略明朝遗风,可以开启心灵对话,也可以品味鲜香酸辣。
确有“几分银”
贵州古代商贸也曾熙熙攘攘,客商如织。
公元1413年,贵州建省,军粮、贡物和各类民间商品运输量增加,身处水陆交通枢纽的镇远发展为商贸重镇,鼎盛时有上百座码头,全国十三省的商号在此开设会馆。
贵州不产盐,古代时由川盐、滇盐、粤盐、淮盐多元化供给。盐运因地理环境难度极大,清代的四川总督丁宝桢对盐政进行了改革,明确商产、官运和商销分离,川盐入黔才真正诞生运销商团体,运销网络铺开,其通道繁盛,沟通了长江水道和滇湖大道,也带动了茶叶、马匹、铜矿、桐油、药材、粮食等物资的贸易。盐商积累了大量财富,有些人投资实业,如茅台酒业、造纸业等,由此带动了贵州近代商业和工业的繁荣。
清水江曾是全国有名的富裕地区之一。发源于黔南的清水江,其流域内的温暖气候和充足雨水促生了杉、松、楠、樟等树木茂盛,从明代起,清水江的木材成为专供京城宫殿的“皇木”。后来,林业的兴盛吸引了各地商人,官方制订交易价格,民间合作建立诚信,契约精神护航了清水江五百年的林业繁荣。通过对经济的管理,古代中央政府在清水江构建起了多民族合作互利的生态体系。
苗族女性在盛大节日聚会时,常会戴上分量十足的家传银饰,这些银饰的重要源头现在也弄明白了。西班牙发现美洲白银后消费奢侈品,大量白银随着中国外贸进入江南,白银又跟随江南的木材贸易来到贵州,转化成了苗族女子一身漂亮的银饰。
贵州像这样的发现还有很多,心宽爽直的贵州人对家乡的这些历史没有太过深究,却也成就了它的神秘与有趣。拨开遮盖贵州千百年之久的云雾,你能发现厚重的文化家底和资源富矿。文化贵州已经展现出独特的魅力,并且在不断生长,这一站来贵州就如同宝藏盲盒,总有下一个未知的惊喜在等着你。
这一站贵州,你可以来了又来。
(作者单位:贵州广播电视台)
来源:《贵州宣传》
编辑:黎鹏